各位應該有注意到,「哈佛小子林書豪」橫掃體壇的新聞,現在,哈佛小子紅到財經媒體的版面上了,其中財經網站富比士(Forbes.com)則用了此一標題:「10 Lessons Jeremy Lin can Teach Us before We Go To Work Monday(上班前林書豪教我們十件事)」,大大方方地就林書豪在球場上運用的戰術、精神等特質,討論起當中有哪些是值得職場人學習之處。除此之外,外界還幫林書豪創造了「Linsanity」的這個全新單字,唯獨有趣的是,究竟是「Lin-Sanity(頭腦清楚的林)」、還是「L-insanity(精神錯亂的林)」才算貼切?!還是兩者都是?!


當然,以經濟學者的眼光而言,Linsanity絕對不是什麼總體的現象,卻是個從個體角度上值得探究的議題。我想對涉獵過經濟學的讀者而言,多少都會對經濟學中,有個萬年不變的「效率最佳」定律感到印象深刻,而且理論中都會假設,組織中每位成員,會為了效率最佳化的大目標,彼此恰如其分地充分合作,而這樣的邏輯看來十分天衣無縫,且符合人性本善原則。


但是問題來了,人人所想像、認同的效率最佳境界會都一樣嗎?而且在任何組織的眾多成員中,大家都知道該怎麼「恰如其分」的彼此合作?而這也是Linsanity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的關鍵。林書豪「無私」的人格特質,正和多數人習於追求一己之利的訴求不同,所以比起林書豪在球場上善於進攻、防守、策略運用等特質,「無私」更為難得,所以更值得大書特書。


關於這點,其實早在60年代經濟學家Harvey Leibenstein所提出的「X-效率」理論中,就已經明白地點出「人」的行為因素,可能是很多效率問題上的癥結。「X-效率」理論把很多企業效率低落的原因,歸咎於成員間彼此利益的不一致性,也因為每個人對於「終極」目標的共識及動機存有落差,當然就很難達到彼此無私的合作。有鑑於此,「X-效率」理論有別於傳統古典經濟學,Harvey進一步提出組織原本就應該有相對的制度設計(如激勵制度)及管理技巧等,做為因應落差的對策。只是,這些方法終究都會面臨一些實務面的挑戰,就拿尼克隊的例子來說,在哈佛小子未立下戰績前,包括林書豪、還有教練D Antoni都差點被隊上放棄,難道這是因為尼克隊沒有什麼激勵制度嗎?恐怕不是,畢竟球隊的成立不是一天兩天了,問題應該仍在「人」的行為。


除上述之外,古典經濟學的論述,也不會考慮到人適才適所的問題。通常在經營管理的實務上,目標一致但手法不同的,比比皆是,好的策略也要有合適的人才來發揮,就如同林書豪極為紮實地研究、並貫徹D Antoni的戰術,然後才有尼克隊勢如破竹的成功。所以,林的隊友才會用「最笨的聰明人」來形容他,感謝在他明智的判斷下,有所取捨和退讓,這從助攻的成功次數就可明顯看出了。


總之,對於個人價值的存在、還有人力分配的管理技巧,絕對是在訴求效率時必須納入考量的因素,我想這是「Linsanity」的風潮下,所有管理者應該從中得到的最大啟示。所以想想哈佛小子,看看自己,「大智若愚」可能正是這個時代所最欠缺的人才特質,這點MBA學校不會教,要真心體會才行。


 

全文網址: 名家觀點/Linsanity 最佳的管理學教材 | 財經焦點 | 財經產業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1/6911258.shtml#ixzz1msF3xa7f
Power By udn.com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豪笑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